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10月24日,国防科技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一场以“遇见·最美”为主题的交流对话会火热展开。获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和东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王超受邀重返母校,与同样获此殊荣的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一道,与全校师生展开面对面交流互动。
深秋的校园里,3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分享起他们的从军心得,讲述自己的强军奋斗之路,为年轻学子指引前进的方向。广阔的陈赓广场上,在校学员邀请学长共同在横幅上签下名字,那上面写着他们的誓言与心声:“感悟榜样力量,矢志强军兴国。”
今年7月20日,中央宣传部、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2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除了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员傅婉娟,还有两人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他们是学校的优秀毕业学员谢亮和王超。这一次,他们时隔多年重返校园,在交流对话中,与学弟学妹们完成了一场精神接力。
“我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本职岗位上践行自己的使命。”在交流对线名主讲人不约而同地提起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获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遇到了好时代、好机遇”,是“‘生逢其时’的际遇”,也是“‘使命在肩’的鞭策”。
然而当3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列队登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迎接他们的是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年轻的在校学员们为学长和老师送上鲜花,会场的热烈氛围被推向顶点。经久不息的掌声中,3人戎装肃立,齐刷刷抬起右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今天,能回到军旅梦想启航的母校,向各位老师和同学汇报我的成长与感悟,心情无比激动。”交流会在率先登场的谢亮低沉的嗓音中开始了。25年前,他尚是懵懂的少年,刚刚踏入国防科技大学的大门,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如今,谢亮回忆起这些年从地方青年到军校学员,再到基层一线军官的转型之路,将一个个迎难而上、突破自我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为长期驻守在广西边防一线的一名老兵,谢亮是如今战友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边防通”。但他回忆,最初自己也曾对边防线上的情况一问三不知。为了尽快补齐短板,他带着一本自制的册踏遍了全区1300余块界碑和沿途的每一条路,“专业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战斗精神让台下的学员们赞叹不已。
王超则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了这些年科技赋能信息化战场的探索之路。他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经历了部队装备信息化、专业精细化的快速跃升阶段。站在讲台上,王超感慨,这些年自己常常思考,“作为一名从事科技工作的老兵,我们的科研攻关该尽的责到底在哪里,是为了什么?”
一次次对接战场、服务战斗力的攻关经历给了王超答案。去年他带领团队受领任务,要进一步缩短某个作战环节时间。他们翻阅资料、向院校专家请教,反复对比依旧无果,最后关头,王超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与现行完全不一样的技术路径,经试验测算,直接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有力支撑了战区某一线战术落地。
“科技是战斗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是强军兴军的关键支撑。”王超的话,让全场学员陷入深思。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则带来了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她回顾自己的30年从教经历,从最初跟着老教员学习如何备课,到这些年带领团队创新探索情景创设式、精准滴灌式等教学法,傅婉娟感慨,“身处的世界和时代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立志‘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尽管3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都说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但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多年来坚守信仰、坚定前行的力量。”学员白松涛在听完对线个多小时的对话会结束,他的笔记本上已密密麻麻记满了学长、老师交流分享的要点。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事迹让我看到,真正的栋梁之才,是将家国情怀熔铸于不懈奋斗之中。”学员倪露动情地说,“这也为我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要掌握尖端的专业知识,更要磨砺坚韧不拔的意志,方能在未来战场上肩负起时代重任!”
作为不久前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学员,白松涛还没想好未来的军校时光要如何度过。几个月前,他“凭着一腔热血”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只想要“来从军报国”,但具体如何实现这一理想,他还没有想好。
这一次,学长们的分享交流让白松涛看到了一名国防科大学子成长成才之路。他们以自己的故事为例,讲述了科大学子“把忠诚刻进骨子里、把创新写进基因里、把家国情怀融入血脉中”的使命担当,也解答了白松涛一直萦绕心头的疑问与困惑。
“这次重回母校作分享,就是希望能更有针对性地告诉学弟学妹们,要怎么去当兵,如何成为一名好兵。”谢亮说。
在交流会结束后,谢亮、王超与傅婉娟分别走进学员队,与学员们展开多场景、近距离的交流互动。在学员队的会议室里,谢亮与学员们围坐一圈,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初入军校时考核成绩不佳,后来制订“减脂增肌”计划开启高强度自训,将主要考核课目全部练到优秀,又深学苦练专业课知识的成长历程。
“如何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能力?”“在重大任务面前如何快速克服困难,不惧挑战……”谢亮的分享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大家仿佛遇到了有共同话题的“老大哥”,纷纷道出自己的疑问,谢亮则一一解答,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
“作为过来人,就是要尽可能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他们,为他们答疑解惑,给他们鼓劲加油。”谢亮说。作为常年奋战在一线的“国动人”,在他看来,此次分享交流也是一场特殊的国防教育,“最重要的是给他们打个样儿,让他们知道该如何投身强军实践。”
学员张佳乐来自信息对抗专业,是王超不折不扣的“直系”师妹。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不少专业技术操作可以由AI直接完成,这让张佳乐一度怀疑自己学习的专业会被代替,由此闷闷不乐,影响了学习劲头。
在陈赓广场上,学校前身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将军的巨大雕像旁,王超与学员们露天而坐,分享了自己这些年带头攻坚克难、在新质新域作战领域不断突破的心得体会。他还特别为这群生活在校园里的学弟学妹介绍了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样态,以及一线部队面临的真实战场环境,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让张佳乐重燃信心。
“学长的讲述不同于其他英模代表,他的亲身经历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更有指导性。”张佳乐兴奋地说,“听了他的故事,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要成为一名怎样的军人,未来要在部队如何发展。我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也特别有信心,我一定可以做到。”
另一名学员潘睿康则明显感到,与学长们的近距离接触,打破了校园与基层一线间的隔阂。他是学员队里的骨干,在模拟连担任副班长一职。过去,他不懂自己所学专业与一线带兵之间的联系,如今学长的故事让他找到了答案,“我们要成为真正懂指挥也懂技术的带兵人,将来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潘睿康说。
在王超看来,重回母校交流不只是一次单纯的经验分享与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在同学们心中播撒下一颗强军兴国的种子,让它发芽生根”。
“一次的介绍涵盖不了太多内容,也没办法面面俱到解答他们的每一个困惑。但可以为他们立起一种导向,传递一个信念,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去攻克难关、奋勇争先,就一定能为我们的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超说。
在校园里,王超看到最先进的大模型数据平台被应用于日常教学,年轻的学子们在有着先进设备的试验室中自由探索。
他还记得,当年自己刚毕业分到一线部队时,整个营区只有没网络的两台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计算机上,王超坚持学习各型装备专业知识,很快便因素质突出被纳入专业骨干考察名单,此后伴随部队信息化不断发展与新质新域专业持续扩增,一路成长为联合战场上的保障专家。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落后于外国到赶超的过程。而我面前的这些年轻学子们,将来就要面对从赶超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新阶段了。”王超笑着感慨,“未来的部队发展要靠他们,我们必须提早在他们心里种下这颗种子。将来等它生根发芽,才能形成不竭的动力,让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去实现我们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奋斗目标。”
作为扎根在教学一线年的老教员,傅婉娟对这些年学员们的变化感受更深。她还记得自己刚进校园时,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毕业生,那时老教员们手把手教导自己,教授课方法也教师德师风和育人理念。“传帮带从来就不只是传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信念和情怀。”
在傅婉娟看来,如今的00后年轻学员是在“中国国力空前强盛和数字科技颠覆性变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见多识广、个体意识觉醒”“更早熟、更清醒”,也由此具备更灵活的创新创造力,有更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他们更需要的是方向的指引。”傅婉娟说。这些年,为了寻找更适合年轻一代的教学方法,她作了不少尝试,还将虚拟任务情景、典型案例故事引入课堂,创造性开拓了交互式、案例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活动。她坚信,“只要让学员们真正看到信仰的力量,为他们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向着强军兴国的方向全力以赴,奉献自己。”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气象海洋学院学员周隽涵今年已经大四了,此前她一直希望毕业后能到海军陆战队去,成为一名“很酷”的一线带兵人,“到战场上去冲锋”。如今,听了3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故事,她对自己的未来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他们3人特别是谢亮和王超学长,都历经了多个战位,面对过很多自己没有学过的全新专业领域,但他们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每一个战位上发光发热,他们是我的榜样。”周隽涵说。这次讲座更加坚定了她扎根基层、冲锋在前的信念,也让她对自我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打磨自己,未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带兵人,在基层部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名年轻的军校女学员坚定地说。
而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还有无数年轻学子与周隽涵一样。他们将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走下去,在新时代的战场上不断冲锋,勇攀高峰,做一代又一代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